您当前位置:首页>信息公开>详情

悬在北京头上1000多米高的沙漠威胁

发布日期:2016-03-22

今年联合国大会已经确定2006年为“国际沙漠和荒漠化年”,4月中旬,在北京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保会议上,我国也把沙漠和荒漠化问题做为环境治理的头等大事。因此,沙漠化问题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。建国以来,中国沙漠面积已由15亿亩扩大到25亿亩,我国正在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。近几年来,我国对荒漠土地的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,但“局部治理,整体恶化” “绿化不如沙化快”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。北方干旱地区从西到东绵延万里的沙漠还在向中华腹地推进,沙漠已经逼近北京,离北京最近的沙漠距天安门已仅仅70公里了,以致很多人发出了北京需要迁都的呼声。对此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,投巨资启动了防沙治沙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,并局部取得了一些效果,8月12日,《北京日报》报道:治理北京风沙源纪念碑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落成。由北京市民捐赠的30万株沙地柏在浑善达克沙地种植成功,成活保存率达到91%。北京正北上空的“沙盆”又有近百公里穿上了“绿装”。但是专家们质疑这到底能起多大作用,沙漠对北京的威胁并未减轻。悬在北京头上1000多米高的沙漠仍有俯冲直下的危险。

        目前,中国防治沙漠的思路一直是以在风沙源植树造林为主。近几年我国相继实施了“三北”防护林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,但这些项目规划决策的主导思想一直是“以林治沙、以林防风”,实际上我国90%的沙漠化地区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,除局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外,都达不到“植树造林”所需的条件。植树治沙有悖科学规律。树木只能涵养水分,但本身要消耗水分,一株成年的阔叶树,一年要耗水780方,一亩成林,一年要耗水数千万方。在干旱地区种树,非但种不活,还浪费了水,有时越种越破坏环境。在沙地里种树,就好比在上面插一排筷子,间距太大,根本起不到固沙的效果。此外,沙地干燥的环境无法支撑森林所需的大量水分。密集植树只会破坏水平衡系统,前种后死的例子比比皆是。树木在供水不足的情况下,只能深扎根,成为抽水机,把地下十米深的地下水都抽干,造成十来米深的干旱层,加剧土地沙漠化。地下水都抽干了,土地沙漠化了,树也就死了。甘肃省民勤县气候干旱,但原来的地下水很丰富。当时的县领导利用地下水丰富(埋深仅1米)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,大规模发展井灌,前几年树长势很好,还受到表彰。但过了几年树大片大片枯死,土地迅速沙化。原来是树林长大了,耗水量增加,吸干了埋深10米内的地下水,加上井灌,使地下水位降到15米以下。一般树根只能吸到埋深8米的地下水,最多10米,地下水位降到15米以下,树木只有枯死。快死的树更垂死挣扎,把埋深8米以内的土层中的每滴水都吸干净,使土层疏干脱水、沙化。使民勤由绿洲变成了沙漠,几十万人逃荒,惊动中央。北京会不会也变成民勤呢?

        有人说,北京三面环山,北面的群山会挡住沙漠。其实蒙古高原海拔1000-1500米,比北京周围的山顶都高,站在蒙古高原看北京的山头是居高临下,如同土丘;比海拔仅40多米的市区更是高悬在1000多米的头顶上,离北京仅70公里的沙漠一旦南下,就势如破竹,很难阻挡。蒙古高原不是沙漠的地方,土层也不过十几米厚,下面就是沙砾层。表土层沙化后,与下面的沙砾层就连成几百米厚的沙层,北京几百米高的山根本挡不住。而且这些山被南下的沙漠掩埋,草木尽枯,风化加剧,这些山本身就会成为新的沙源。随着地球变暖,气候恶化,干旱加剧。北京会变成沙漠的危机一点也不能低估。

        怎么办呢?生态问题,实质上是个水的问题,有水就是绿洲,无水就是沙漠。水不仅是农业的命脉,而且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的命脉。要解决我国三北地区沙漠化和生态问题,关键性的问题是必须引去足以维持当地人民生产生活,足以维持恢复生态的水。不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,在我国气候变暖趋势日益明显,干旱化趋势日趋严重的情况下,什么也阻挡不了三北地区(包括华北地区,包括北京)变成沙漠。2005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第257次香山学术讨论会上专家们达成的共识是:调往北方的总水量应在目前《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》的448亿立方米基础上,至少再扩大两倍,才有可能保障我国北方地区的持续、全面、健康的发展。

        如何给三北地区调去足够的水源呢?专家们提出了三条途径,1、从北面贝加尔湖调水;2、从东面渤海调水;3、大西线,调西南诸河每年白白流出国外的水。调贝加尔湖的水需要俄罗斯同意,还要穿越蒙古国,翻越蒙古高原。从渤海调水需要把水扬高1000多米,耗能巨大,而且是海水。只有大西线全程自流,水质优,水量丰,费用低,最有可行性。现已引起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。希望北京市政府在这件事上一定要有所作为,支持大西线早日上马,以挽救北京会变成沙漠的危机。

附: 京城30万株沙地柏扎根内蒙古2006-8-15北京日报
本报讯 12日,治理北京风沙源纪念碑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落成。由北京市民捐赠的30万株沙地柏在浑善达克沙地种植成功,成活保存率达到91%。北京正北上空的“沙盆”又有近百公里穿上了“绿装”。
  “每年春季,浑善达克裸露沙地上的沙子,借西北风涌向北京。”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,浑善达克沙地是北京沙尘暴的源头之一。它在锡林郭勒盟境内总长达421公里,覆盖面积6700平方公里,离北京直线距离只有200多公里。
  12日上午,在治沙现场,阳光下的浑善达克沙地南部远看像一片“绿海”,一株株沙地柏匍匐在沙地上,将根扎进沙地里,一棵连着一棵。“别看沙地柏矮小,它可是治沙的大功臣。”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园林专家研究调查发现,沙地柏树冠宽大,根系发达,能稳固沙地并防止风沙传播。近几年,北京发起“治多伦一亩沙地,还北京一片蓝天”的活动,经过连续治沙工程,截止到目前,浑善达克沙地已经有8万多亩穿上绿衣。